古,甲骨文构形为上“中”、下“口”,金文构形将“中”字之“口”填实为黑色,或直接省简为“十”;楚系简帛、小篆、楷书均沿袭金文简体,作“古”。 前人认为“十、口”会意为“古”,不可取。依据其甲骨文、金文字形揣摩,我认为它是古代建筑时打地基用的夯土工具,象意。 配音“gu”,即“咕”,阴平,表示打击地面虚土时发出的声音;音变为上声,兼及“土”字,表示泥土、虚土。 构意是大型建筑,深挖地基,层层夯土,渐渐升高。用打地基时土质一层一层地叠加,来比喻年代的久远。 本义是古代,指已经过去很久远的年代,与“今”相对。引申为古事、古物、古人、古诗、古老、久远、质朴、奇特、古板、执拗、原初、陈旧等。亦作“古巴”的简称。 《虞书·尧典》曰若稽古,帝尧曰放勋。《舜典》曰若稽古,帝舜曰重华,协于帝。《大禹谟》曰若稽古,大禹曰文命,敷于四海,祗承于帝。《益稷》予欲观古人之象。《商书·伊训》古有夏先后,方懋厥德,罔有天灾。《盘庚上》今不承于古,罔知天之断命。《盘庚中》古我前后,罔不惟民之承保。《盘庚下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,适于山。《说命下》学于古训乃有获。事不师古,以克永世,匪说攸闻。《周书·泰誓下》古人有言曰:抚我则后,虐我则仇!《微子之命》惟稽古,崇德象贤。《酒诰》古人有言曰:人无于水监,当于民监。《毕命》不由古训,于何其训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?《系辞下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。上古穴居而野处。上古结绳而治。 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《日月》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处。《小雅·甫田》自古有年,今适南亩。《大雅·绵》古公亶父,来朝走马。《思齐》古之人无斁,誉髦斯士。《烝民》古训是式,威仪是力。《老子·第十四》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《第十五》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《第二十一》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《第六十五》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《论语·八佾》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《里仁》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《述而》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《宪问》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《阳货》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。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;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诈而已矣。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古之人与民偕乐,故能乐也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,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《梁惠王下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。取之而燕民悦,则取之。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。取之而燕民不悦,则勿取。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。《公孙丑上》伯夷、伊尹、孔子,皆古圣人也。《公孙丑下》得之为有财,古之人皆用之。《离娄上》古者易子而教之。《告子上》古之人修其天爵,而人爵从之。《告子下》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《尽心上》古之人,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《尽心下》古之为关也,将以御暴。今之为关也,将以为暴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《齐物论》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《人间世》古之至人,先存诸己,而后存诸人。《大宗师》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谟士。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古之真人,不知说生,不知恶死;其出不欣,其入不距;翛然而往,翛然而来而已矣。《外物》夫尊古而卑今,学者之流也。《荀子·劝学》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 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轮已庳,则于马终古登阤也。《注》终古,犹言常也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毋剿说,毋雷同。必则古昔,称先王。《檀弓上》吾闻之:古也墓而不坟,或曰古不修墓。《曾子问》古者,男子外有傅,内有慈母,君命所使教子也。《文王世子》古之君子,举大事,必慎其终始。《礼器》礼也者,反本修古,不忘其初者也。《学记》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《祭义》躬秉耒,以事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《注》先古,谓先祖也。 《尔雅·释诂》故也。《说文》故也。从十、口,识前言者也。《徐铉》十口所传,是前言也。《段注》按故者,凡事之所以然。而所以然皆备于古,故曰:古,故也。识前言者,口也。至于十,则展转因袭,是为自古在昔矣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广韵》故也。又姓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